高爆pg电子网站推荐

关于挽联写作方法的一些探讨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高爆pg电子网站推荐 > 新闻动态 >

关于挽联写作方法的一些探讨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1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图片

图片

王望(马小望)

图片

在我眼里,写挽联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,而且不可求。严肃是因为它们背后代表着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的消逝,古人也说“死生亦大矣”。不可求其实也来自这种庄严肃穆,一方面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盼着有机会写,这是心理扭曲;另一方面,大抵挽联都自肺腑而出,过于求精求巧则是麻木无情。我向来是不会写挽联的,因为我所能表达的,远不及我想要表达的。鉴于同我有一样困惑的大有人在,所以这里还是离经叛道地给大家说说我的这些别扭的体会。

一、挽联的含义和分类

对联首先是为其实用价值服务的,这种实用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。比如亭台楼阁前悬挂的对联主要凸显的是这些名胜背后的人文氛围,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春联主要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望,书房联以及书画联主要是用来勉励自我或展示自我。至于庆贺哀挽一类的联,所要表达的意思都在它们的名字上。挽联,顾名思义,就是用来哀悼缅怀死者的对联。

根据哀挽的对象不同,可分为自挽联和他挽联。自挽联是作者生前自己拟作的挽联,撰写通常是在晚年或生命终了之前,内容丰富多样,或者表示对人生的感悟,或者叙述生平遭遇,将自嘲、自怜、自悲、自叹的种种感情都以揶揄调侃的笔调一一道出,有的表达的是一种旷达开阔的胸襟,有的是希望借此来嘲讽揭露深刻的社会现实。

据功用不同,可分为通用挽联、半通用挽联和专用挽联。通用挽联除了具有泛泛的哀挽之意外,并不涉及逝者的任何独特方面,即可用于任何逝者的挽联。半通用挽联则或区分性别,或区分年龄,或区分职业,或区分时令、月份,或者包含有作者与逝者的关系,但包含的特点却很少。专用挽联中记述死者特点较多,或述其功业,或述其事迹,或引其道德文章,或述死者与挽者之间的关系,尤以作到难移用他人者为佳,以能达至催人泪下的地步最感人。

根据哀挽者与被挽者辈分不同,可分为挽祖辈亲属挽联、挽父辈亲属挽联、挽同辈亲属挽联、挽晚辈亲属挽联。其中每一项都可以细分,如挽祖父联、挽母亲联、挽丈夫联、挽子女联等。

根据哀挽对象地位不同,又可分为名人挽联和民间挽联。

二、挽联的特征

这里所谓的挽特征其实是很显而易见的,一提大家都懂,只是觉得还有必要再强调一下。

1.挽联的使用场合

一般来说,挽联都是伴随着人的逝世而出现的,这本身就是一件悲伤的事情,它决定了挽联的基本格调。也就是说挽联应该是悲伤的而不是喜悦的,但悲伤并不意味着消极。

上面提到是“一般来说”,所以自然还会有例外,生挽联便是这样的另类。虽然说生挽联(不论是自挽还是挽人)的对象都是活着的人,但却是出于特殊原因来写这样的人的逝世的,所以主题还是一致的。比如:

生挽飘萍浪子(故园天籁)

尘梦遽阑珊,倩薄酒余温,暂暖坟茔三尺土;

山花皆寂寞,自斯人一去,长嗟生死两重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生挽联不是随便写的。想想曾国藩,人家还活着,你偷偷给人家写个挽联,不跟你绝交才怪。

此外,在某种特定场合下,一些挽联还存在游戏谐趣甚至讽刺的成分,这点也需要注意。比如吴熙困自挽联,诙谐生动,令人捧腹:

自挽(吴熙困)

平生惟作挽词多,试看吴道子临到盖棺,能有几十幅佳章,送来悦目?

今世又拼穷饿死,非得赵元帅亲自画押,许我数十万家产,誓不投胎!

又如章太炎的挽人两联,旨在讥讽,谑近于虐:

挽伍廷芳(章太炎)

一夜白髭须,多亏东皋公救难;

片时灰骸骨,不用西门庆花钱。

挽谭延闿(章太炎)

荣显历三朝,前清公子翰林,武汉容共主席,南京反共主席;

椿萱跨两路,乃父制军总理,生母谭如夫人,养母宋太夫人。

挽联里面的自挽联,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立场又与其他挽联不同。

其中,有满腹遗恨的,如:

自挽(余晋珊)

三千里魏阙长辞,恨壮志萧骚,未能报国身先死;

七十龄高堂健在,叹孤魂飘泊,只有思亲念不忘。

也有反过来安慰亲人的,如:

自挽联(欧阳巽妇何氏)

我别良人去矣!大丈夫何患无妻?愿他年重订婚姻,莫向生妻谈死妇;

儿依严父艰哉!小孩子终须有母。倘后日得蒙扶养,须知继母即亲娘。

2.挽联的作用

前面提到挽联是具有实用价值的,挽联的最主要作用即是吊唁逝者、慰问家属。挽联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,又开始出现一些文学性的东西。这里从挽联的实用性和文学性两个角度出发,总结出挽联的几个功用:(1)吊唁逝者(2)慰问家属(3)自我勉励(4)针砭时弊。

这些功用大家可以自行体会,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。

三、挽联的特点

挽联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其背后也存在着很深刻的人文关怀。古人写挽联,不论是因为信奉鬼神论要让死者魂灵安息,还是受到封建礼节影响(或许这二者本源是一致的),下笔便多是怀着尊重逝者的心情。也正是出于这层原因,挽联大多都是深情、悲痛、沉重,并且是赞颂逝者、宽慰家属的。以下简单探讨一下挽联的几个特点,比希望大家能从这些探讨中能看到挽联中的人文关怀。

1.多褒少贬

挽联多赞扬称颂而很少贬低弹劾。古人言逝者为大,对待逝者,理应抱着一种尊重和安抚的心情。另一方面,由于挽联篇幅简短,仅寥寥数语,很难向悼词那样有足够的篇幅去拿捏好褒贬,所以挽联大多只论述功德而不言其短。比如:

挽郭嵩涛(王安定)

投定远笔,乘博望槎,七万里持节归来,依然皓首穷经客;

读史迁书,讲濂溪学,十余载闭门高卧,不改精忠报国心。

挽郭嵩涛(陈三立)

孤愤塞五洲之间,众醉独醒,终古行吟依屈子;

抗心在三代以上,高文醇意,一时绝学并船山。

2.宜哀忌喜

挽联的使用场合决定了挽联要用哀语,即使内容是在赞颂,用语带有哀婉之情。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联看上去没有使用哀语哀词,却有哀悼、惋惜之情,比如:

挽郑成功(康熙)

四镇多贰心,两岛屯师,敢向东南争半壁;

诸王无寸土,一隅抗志,方知海外有孤忠。

3.妥帖稳重

往常我们所提到的贴切,在挽联里显得尤为重要。这里着重讲下挽联中的避讳。

人们对于一些字眼忌讳时,常常会选用其它一些词语来代替,修辞学上称这种现象为“讳饰”或“避讳”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对死亡还是有所避讳,这与封建社会制度、宗教信仰、丧葬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,即便是对“死”的称呼也有着严格的规定,皇帝的死称作“崩”,如“驾崩”,诸侯的死为“薨”,大夫的死为“卒”,士的死为“不禄”,而庶人的死也就是简单称作“死”了。

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深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,在对死亡的“避讳”上也多有体现。

儒——殉、牺牲。

道——遗形、羽化、登仙、仙化。

释——涅槃、圆寂、转世、物化。

民族是一种农耕文明,土地是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,感情最为深刻,希望人死后可以葬入土中,所以会有“入土”“归山”等关于死亡的委婉词。

除了上述原因外,更多的还是情感上的原因,人们对于自己的亲人朋友,不愿意也不忍心承认他们已经死亡这一事实,为了回避这一事实,也就有了各种对于“死”的委婉表达。

父母之死——丁艰

父亲之死——椿萎

母亲之死——萱谢

妻子之死——私丧

兄弟之死——荆萎

文人之死——修为、骑鲸西去

女性之死——宝婺星沉、瑶池月冷

4.男多女少

这一特点是从挽联的数量来说的,造成这种数量差距主要有几个层次的原因。古代中上阶级的家庭,男主外女主内,所以女子很少能有家国方面的建树,评价多是关于相夫教子的;古代内帏深设,事迹又很少为外人知闻;底层人民中虽然有抛头露面的女子,但底层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却很低,很难有流传开来的作品。所以,目前所见挽女性的联,大多挽的是官宦、富贵家庭的女性,挽联的内容也多是从家里男性出发,通过男人们的功绩德行来赞美妇女的德行。

四、挽联的要求

由于挽联使用场合的特殊性,其内容也会受到限制,在这种场合和内容的限制之下,挽联自然会形成不同于其他楹联形式的特点。把上面这些特点转换过来,也就成为我们需要注意要求。这里为了方便探讨,我们暂且抛开通用挽联不说。

1.贴切

贴切是对联的灵魂,对于挽联,尤其如是。目前我们所见的挽联,大多是文人政客写给文人政客的,这些人在写挽联时最喜欢干的就是议论死者的功绩和经历,同时还喜欢拉一些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来作为陪衬,往往就会出现过于夸大的现象。

针对这种现象,就有必要强调,我们在写挽联时,所描述的死者的身份、地位、功绩、经历,都是需要贴合死者本身真实情况的。比如曾国藩挽刘联中,大家可以体会下“略”“差”两个字的表达效果。

挽刘忠壮公联(曾国藩)

勋业略同马伏波,骨归万里;

精诚差比岳忠武,寿少二龄。

其次是作者本身和死者之间的关系。有一些人和死者的关系很密切,就可以从平时的交往来入手。如:

挽乳母(曾国藩)

一饭尚铭恩,况保抱提携,只少怀胎十月;

千金难报德,论人情物理,也应泣血三年。

挽庄伯鸿司马(陆祁生)

江淹赋别,杜牧工愁,读北海论盛孝章书,早识斯人无永岁;

春雨填词,秋灯校史,仿玉溪题李长吉集,尚堪没世有传书。

当然,有时候作者与逝者并没有太多交流,这是就需要另求蹊径了,比如从逝者经历业绩入手去写。

2.得体

得体,就是要掌握好说话的分寸。在写联时,自己与逝者的关系、两者的身份、辈分、主张都是需要写联时需要注意的方面。鉴于目前风气不淳,特别强调一下嵌名的问题。

古代的人是避讳直称长辈姓名的。前人写嵌名联,其中都是有游戏的成分在里面。一方面是出于戏谑讥讽,另一方面就是调戏。这二者本身就是在不尊重人的场合才会有的行为。对于挽联来说,言语就必须得体,又怎么会容许嵌逝者姓名呢。更不能容忍的是把人家姓名拆的七零八落的,颠来倒去地嵌在联中,有些还生硬造作,令人发指。这里举个反例点名批评一下:

挽罗青长(孔庆东)

青史铸神威,手绾军机,出生入死;

长天存浩气,胸怀国策,沥胆披肝。

顺便强调,这东东不是鹤顶格,啥格也不是。

3.真挚

前文提到挽联的特点是用哀语,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在挽联里用上那些字眼就够了呢。显然不是。不但是挽联,所有联都需要自己的真情实感,这就是坛子里流传并讨论了好多年的话题——“我手写我心”。

说到真挚,这点得靠自己去体会。写联的人和挽的逝者是有牵连的,这种牵连就是情感的。但凡感情真挚的挽联,一定是能体会到这种情感的。

此外,有些人因为自身不会撰联,请人代为捉刀,却也有感情真挚之作。比如:

代黄镜湖挽(郑禾生)

你去乎!你有多少说不尽的苦衷,须知琐屑家常,即到百年犹未了;

吾老矣!吾亦断无历不完之魔劫,惟愿从容杖履,待予一路赋偕行。

这样的人大概就是能体天格物,通情达理的人吧。

4.朴实

挽联贵在朴实稳重,这本身也是表达我们对逝者尊敬的一种态度。把明清那些名家的挽联随便抓一个出来就是例证,这里不再过分赘述。

五、挽联技法

老实说,近来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写这一部分。说写,总感觉太过于技巧、轻佻,有违本意;说不写,又感觉啥都没写,有愧大家。最终还是决定写点这方面的,一是为了给大家解解惑,二是督促下自己。下面这些,希望大家看见了有些体会了就赶紧烧掉。

1.记叙生平

即写逝者的生平,最好能写出起伏来,同时也要符合前文提到的“贴切”“得体”的特点。如:

挽曾国葆(曾国藩)

大地干戈十二年,举室效愚忠,自称家国报恩子;

诸兄离散三千里,音书寄涕泪,同哭天涯急难人。

挽张之洞(樊樊山)

取海内六大邦政艺,豁中华二千载颛蒙,弱者使强,愚者使智;

有晏婴三十年狐裘,无孔明八百株桑树,公尔忘私,国尔忘家。

挽何铁生(黄漱兰)

清慎勤三字传家,知君宦橐萧然,惟有西台留谏草;

诗书画一时绝笔,使我征帆到此,不堪东阁吊官梅。

挽李佛生(吴挚甫)

薄宦近卅年,所莅有声,竟坐汉朝腹诽法;

遗诗垂百首,纵传到后,谁知楚国逐臣悲。

2.拉人作衬

即拉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的著名事迹来匹配逝者,这样逝者生平经历和功勋单凭读者自行脑补就足够了。此类写法需要注意的是,一定要注意切合逝者身份,不能过于夸大,也不能有失偏颇。如:

挽谢邦翰(曾国藩)

春草系诗怀,有人恸哭谢康乐;

秋风埋战骨,无计招魂马伏波。

挽汪某(李篁仙)

人如黄菊凋残,会中酒寒深,秋黯园林病司马;

我亦青莲摇落,念解衣情重,春沉潭水哭汪伦。

顺便说一句,这个联言外之意好像是在夸自己是李白……

3.叙述交情

这种写法就得看写联的人和逝者之间的交往了。以下具体拿两个名联作为例子来说明。第一个是小凤仙挽蔡锷联:

挽蔡锷(小凤仙)

万里南天鹏翼,直上扶摇,那堪忧患余生,萍水因缘成一梦;

几年北地燕支,自悲沦落,赢得英雄知己,桃花颜色亦千秋。

蔡锷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,曾参与领导推翻清政府。后来,袁世凯为称帝拉拢蔡锷,请蔡锷进京,封为“始威将军”,意图复辟。当袁世凯看出反对他当皇帝时,便把蔡锷软禁起来,怕他跑回云南起兵造反。蔡锷住在西城的棉花胡同,百般无聊之时,常常化装成商人模样,流串八大胡同,寻欢作乐。蔡锷便是在这时结识了的小凤仙,小凤仙慧眼识人,意欲托付终身。后来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,一别竟成永隔。蔡锷死后,小凤仙所挽联有两个,另一个是“不幸周郎竟短命,早知李靖是英雄”,以周瑜比蔡锷,以红拂自比,如若不能理解这其中境遇,又怎能明了其中的好处。

第二个是杨度挽黄兴联:

挽黄兴(杨度)

公谊不妨私,平生政见分驰,肝胆至今推挚友;

一身能敌万,可惜霸才无命,死生自古困英雄。

杨度曾留学日本,与黄兴是同班同学。结业会上,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,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。不久以《支那教育》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《新民丛报》上,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。黄克强很钦佩杨度维护国人尊严的勇气。黄克强与刘揆一、宋教仁等组织华兴会,主张推翻满清,建立民国,而杨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。二人政治主张相左,却是好友。后来,杨度将黄兴介绍给主张推翻满清,建立民国的孙文,孙、黄结成联盟,组建了同盟会,孙、黄成了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。从这个角度看此联就显得格外丰满,两个人物之间的交往也就愈发令人感叹,挽联中的那种惋惜感叹之情也就显得格外浓烈而别致。

4.时空转换

这种写法实际上一种特别的叙述交情的手法,手段可以总结为二:一是通过前后时空环境的对比来表现物是人非,二是时间程度上的对比来表现一种惊愕之感。大家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下下面这几个联,这里就不再赘述:

挽莫友芝(曾国藩)

京华一见便倾心,当时书肆订交,早钦宿学;

江表十年常聚首,今日酒尊和泪,来吊诗人。

挽丁濂甫(俞樾)

小集三同年,杯酒清谈,犹忆同商蜀游草;

伤心一分手,画图留赠,不能再写浙中山。

挽刘庶常(俞樾)

溯廿年前词馆清声,林下相逢尊老辈;

忆四月中湖楼闲话,秋来重到失良朋。

5.情景交融

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,如果能合理调用一些意象,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。如:

挽秦祖永(金粟香)

吏隐未归来,九月霜凄,怕踏寒香寻菊径;

画禅俄解脱,二泉云冷,谁联情话访桐阴。

挽彭玉麟(刘思训、刘思谦)

起家杀贼,垂老筹边,三十年林下尚书,望杨柳旌旗,留得清风动江渚;

冰铁须眉,神仙标格,一万幅人间图画,问梅花消息,顿惊明月冷孤山。

挽彭玉麟(欧丽先谦)

紫光阁毛发一新,问凌烟功臣,可有此癯仙面目;

黄龙府泪痕犹在,只西湖明月,还照著铁石心肠。

6.贬己抬人

抬人贬己旨在通过对比突出被挽之人。通常有两种手段:第一类多见于同僚之间,突出被挽者的功绩;第二类多见于挽师长联,来表达有负深望的遗憾之情,反向突出长者的慈爱。如:

挽费屺怀(汪柳门)

识君未遇十年前,话谈每过西头,图史纷陈,秘帙借观犹在目;

愧我忝叨一日长,论学甘居北面,人琴遽恸,古碑对勘更无筹。

挽曾国藩(倪文蔚)

知我十年前,问客何能,门下滥竽常自愧;

论才三代后,如公有几,江南爱树己难忘。

7.继往开来

好话说的俗,最感人的爱情就是以你之姓冠我之名,最感人的挽联自然也是类似。如:

挽徐宝山(陈经镕)

识公于扬子江皋,回思酒座英姿,望见平生酣战日;

有弟在来君帐下,为语淮壖旧部,毋忘壮士被创时。

8.细节刻画

这种写法应该不常见,或者说不太好写。如:

拟彭玉麟挽杨岳斌(金锐)

不如意恒居七八,碑犹堕泪,屡忧贼寇未除,病榻晚吟皆沥血;

论交心今仅二三,天复夺公,每念潇湘旧宦,江船夜坐尚呼名。

以前读金主任此联,最爱下结,单是一个动作,就十分有画面感。一晃数年过去了,再读依旧觉得很感人。

9.故作无情

这种写法看似无情,实为深情,不可多得。若真有人想写,还是要注意拿捏,免得弄巧成拙。如:

某女挽夫

撒手复何悲?数十年贫病交加,纵我留君生亦苦;

捐躯原不恤,八千里翁姑待殡,因君累我死犹难。

上述这些小玩意儿只是我几天东拉西扯凑出来的,自然有很多错误和不足,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最后想强调的是,挽联其实不需要学,多读一读看一看,理解挽联背后的人文关怀,自然就无师自通了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秋思

下一篇:没有了

首页 | 高爆pg电子网站推荐介绍 | 产品展示 | 新闻动态 |

Powered by 高爆pg电子网站推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